“青年影响力对话”第三弹丨2020年路易达孚“乡村创变者”可持续农业青年行动


据统计,中国18到35岁年龄段青年人口约3.5亿,在校大学生4,000万,他们是服务国家的年轻力量,更是未来中国的中坚力量。当代青年思维活跃、敢于表达,他们成长在信息爆炸、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拥有非常强的自我表现力和传播力,他们被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也对外部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2020年,基于知行计划各大核心项目,政府代表、企业高层、青年员工、高校/行业专家、资深媒体人、优秀大学生代表、青年员工志愿者等各界嘉宾将通过不同视角,剖析、探讨关于青年影响力、企业社会责任、青年成长发展、品牌年轻化的现状、趋势。 


“青年影响力对话”持续进行中,敬请期待后续系列。


对话时间:11月25日,下午

对话地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图书馆,北京

对话场景:2020年路易达孚“乡村创变者”可持续农业青年行动成果发布会

为响应团中央“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号召,支持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简称“知行计划”)联合路易达孚,发起“乡村创变者”可持续农业青年行动,支持中国农业院校大学生开展可持续农业实践,以青年智慧和青年实践,助力精准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

 

项目自启动以来,累计收到16所高校19支大学生团队申报。经过审核选拔,支持6所农业高校共计106名大学生前往河北、山东、山西等地30余个村镇,进行可持续农业调查、普及可持续农业知识、推广“养分专家”APP等技术应用、开展可持续农业行动,累计完成129天的可持续农业实践活动,550+农户直接受益,用青春力量服务乡村振兴。

 

对话嘉宾: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蒋高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高明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士诚

美国环保协会,项目经理;博士

孙芳

北京生态文化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青年报,记者

黄建华

共青团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委员会,书记

王婷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国别项目助理

高静雅

路易达孚集团北亚区副总裁

焦燕

 

主持人: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发展一直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老师作为可持续农业政策方面的专家,希望请您跟我们讲一讲,目前中国可持续农业的政策和倡导方向,同时这其中您认为有哪些方面是农学专业大学生有必要学习和了解,并且在未来就业等方面可以贯彻落实的呢?

 

高明杰老师:

就咱们国家来说,在理论研究方面,可持续农业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基本上更多侧重于一些基础理论和模式。作为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动,基本是在2012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新发展理念,近来又提出“两山”理论。近些年,密集出台的可持续农业支持政策表明国家重视这方面发展,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到了这个阶段。2015年开始,国家部委密集出台规划、意见、政策,4月份,《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这就是真正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一些意向政策;5月份出台《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16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16年8月份出台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17年开始更多的是“农业绿色发展”方向;17年4月份,农业部发布《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9月份,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开始实实在在的推进可持续农业(绿色农业)建设试点,选择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政策推进有力的一些县,先做出样板,然后总结这种模式和经验,再进一步向全国更多地区推广。

 

关于农业大学生以后就业、进一步求学的发展方向,我觉得在刚结束不久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规划”,还有“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里,其实已经指明了,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包括农业、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将迈入一个新的大台阶,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这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大势,遵从大势去选择自己的方向或专业,就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虽然没有专门提到可持续农业,但在可持续这个大的发展战略里,提出了要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和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特别要提出来的一点,就是叫“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深化供给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基本目的”。我想跟农业联系到一起,首先是能让人民玩得好、吃得好。吃得好,刚才蒋教授提到了农产品安全,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有些资源要素要高效节约利用;玩得好,包括农村的景观、园林设计,都是直接服务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其实每个专业领域都有能跟政策大趋势对接的点,作为农科学子,需要积极主动了解可持续农业相关政策,不断深化对于可持续农业的情怀,把握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方能识大局、干实事,服务农村、服务社会。

 

主持人:

感谢高老师的分享和指导。黄建华老师,您作为北京青年报的资深记者,可以说对青年群体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那么在您看来,青年对于社会发展、某一个领域的发展,乃至国家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呢?您觉得路易达孚乡村创变者这个项目对于大学生教育和成长将会产生哪些作用?

 

黄建华老师: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路易达孚“乡村创变者”项目把这么多中国最顶尖的农业高校学子汇集到一个平台上,让更多人深入农村、参与农业,是一件特别高大上的事。

 

第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处于农业阶段。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我们注意到,连续二十多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可见它在中国的重要性。第二,中国有19亿亩耕地,但是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些数据背后也说明一个问题,我们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并非是一个农业强国,有很多种植资源、高科技、可持续农业的理念,都掌握在世界其他强国手中。中国要从农业大国发展为农业强国需要很长的一段路,那这段路要靠在座农业领域的“智囊”,以及今天在座的和线上的这些同学们,你们才是以后中国的未来。第三,我们注意到在11月23号,贵州省九个县宣布脱贫摘帽,至此全国832个县已经全部完成了脱贫摘帽,这件事情对中国来说,绝对是史无前例。基于这些,我觉得农业在中国有着当仁不让的第一的地位。

 

对于同学们,我有两个希望,第一,是用自己所学,用深厚的专业背景到广阔的农村去,在农村这个大的舞台上施展才华;第二,希望所有同学在知行计划和路易达孚搭建的“乡村创变者”可持续农业青年行动平台上能够大有作为。

 

主持人:

谢谢黄老师,您对青年群体的期望,不禁让我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与重担。这份责任也是每一位参与路易达孚项目的小伙伴所共有的,而这正是成长所给予青年人的礼物。赵士诚老师是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经常带着团队深入农村,对中国农业发展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基础。在今年项目前期,赵老师还为所有参与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养分专家”使用的培训,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开展可持续农业实践行动。在这里,也想请教下赵老师,您认为中国的中小农户是否有能力和条件通过减肥减药的方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在这其中,“养分专家”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赵士诚老师:

感谢路易达孚对大学生乡村创变者活动的支持,它对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锻炼、认识农业农村的机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的研究成果“养分专家”APP得到了推广,我们为这个成果能赋惠农业、农村感到很高兴。

 

关于中国的中小农户能否有能力和条件通过减肥减药实现生产增效,正如前面蒋老师所说,我国的小农户基本上农业就是副业,像华北地区,人均一亩多地,他们是不会指望这一亩地去致富的,能够吃就不错了,所以他们没有积极性,因为一亩多地你怎么种、技术再好,也不会增产多少,效益也不会增加多少。而对于中等农户,像东北、黑龙江那些一家有几十亩地的话,他们对农业数据非常重视,我们在那里调研发现,他们的施肥量基本上是合理的,我们的推荐施肥和他自己的施肥量基本差不多。但在华北地区、南方地区施肥量就很高,像小麦、玉米施肥量基本上一公顷纯氮达到三四百公斤,而实际合理的是大约200多公斤,几乎超了一倍,他们为了保证有时间出去打工赚钱,对农业不讲效益,只追求产量。

 

在减肥这块儿,减肥后再增产是相当困难的,但减肥可以增效。比如说施肥量原先比较高,减少肥料之后,成本减少,产量保持不变,但效益是增加了的。像我们在江西省上高地区做肥料实验,那个地方土壤磷含量比较高,我们实验之后,产量减产,如果不施磷反而增产,这可能就是当地的磷含量高,把水稻都毒害了,这就叫“减肥减磷,增产有效”。但对于华北地区大多数来说,农民一般不施肥,所以是不能减肥的。如果要高产就得增肥,增加肥料后虽然成本增加,但产量增加更高,效益也会随之增加,这就是“增肥增产”。所以纯说减肥增效,这个概念不全面,应该说优化施肥增效,更合理一些。

 

关于“养分专家”APP,刚才看同学们给农民讲解、推广做的很好。中间有一些小问题,因为农民专业知识不是太丰富,在应用的时候还是有点麻烦。我们下一步想尽量做得更简化、更智能、更傻瓜一些,现在我们和农业部信息中心在合作,准备和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结合在一块儿,比如农民选择土地,刚好这个地方有测土施肥数据,一对接,直接输入产量,根据产量直接出数据。“养分专家”APP还需要更多农业大学生、下乡服务人员进一步推广,希望这个APP在农业优化施肥增效、提高质量方面做出更多贡献。

 

主持人:

谢谢赵老师。减肥减药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赵老师也一直在积极地推广“养分专家”,期待这样的优秀农业科技软件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与推广。路易达孚“乡村创变者”项目支持大学生团队面向中小农户开展可持续农业宣讲、调研和可持续农业行动,我想请问下,孙芳老师,您作为行业专家,对这样一个项目有什么看法呢?另外,您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更多的赋能大学生,从而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呢?

 

孙芳老师:

这个农业项目真的挺好,正如刚才大家提到的,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涉及到很多其他方面,对我们未来的工作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一,在项目设计初期,我们需要去思考怎么进行项目设计,要包括哪几方面的人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怎么分配工作,每个人负责什么样的内容,怎么来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怎么跟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来沟通,尤其是农民,这些都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能够学到的一些东西。项目后期我们可以做一些总结、反思来提高我们的能力建设,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第二,农业项目不仅是简简单单的农业项目,农业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从各个方面讲它既是碳源,也是碳汇,可以说,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再就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国际上明确了全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大部分来自于农业,像刚才蒋老师讲到的循环经济,联系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这个是真的很有作为。21世纪,农业、环境、环保等专业,尤其是站到国际舞台上,像我们现在交流的这些内容、合作的各个伙伴,其实都是很高大上的,所以说,我们要转变思路,农业其实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专业。

 

再谈到赋能,其实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我们自身的能力,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各个方面的知识,除农业知识外,还会运用到社会学、管理学甚至经济学的知识,这就需要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业余时间去学习其他课程。第二个方面,现在是科技物联网时代,据我了解,粮农组织、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还有很多其他国际机构,网上有很多他们的课程,包括气候智慧型农业、可持续农业等,还有很多国际案例,如果感兴趣,大家可以通过网上学习来实现自身赋能。

 

最后一点,我希望项目未来有一个可持续的长期机制,为更多人提供学习机会,包括为6支团队中做得最好的团队提供额外支持;选出更优秀的人才,提供更多机会,比如说资金支持、工作培训、公司实习、去跟国外同行交流的机会等等,更多的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支持。

 

主持人:

谢谢孙老师为项目提出了宝贵的指导建议。作为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我们曾经学习过生态农业模式这一概念,也知道蒋老师是这方面的研究专家,今天特别有幸,能够当面向您请教一下,您认为在农业生产当中应该如何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点呢?而我们作为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又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实践方式帮助更多的农户了解生态农业的知识和方法?

 

蒋高明老师:

这个平衡点我觉得就是高效生态农业。高效生态农业考虑了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问题,这也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现在气候变化、物种消失、环境污染乃至健康,都是因为农业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使用大量化学物质,这其实是不合理的。目前来讲,中国生态农业的占有率不到1%,发达国家,像丹麦能达到20%左右,法国大概10%左右,美国5%,中国连1%都没有,这个市场一旦形成是几万亿的产业,很多技术都已经有了,那大学生要干嘛?一个是在源头给农民宣传,你这么种地不对,你这个秸秆不应该烧掉、应该拿到地里当养分或饲料,这是一方面。其次还要去对城里人宣传,你东西吃错啦,你不能图便宜,你吃的东西为什么那么便宜,生产成本都不够还能产出是有问题的,这两方面都要去宣传。

 

在宣传的时候有这么几方面的要求,一是停止有害的方式,能用物理的就不用化学的,能用生物的连物理的都不用;第二,增加有益的,所有的天然光合产物都是有益的,只要是大自然的都是有益的;第三是农民做该做的,现在农民做的是对抗,你见了一个虫子就要杀,一个虫子是不要杀的,那形成不了灾害,害虫为什么不能杀掉呢,因为害虫是益虫的食物,食物链断了也不行;第四个是食物中不含有不该含有的,糖分、蛋白质、脂肪等都是正常成分,但农药、重金属就是非正常成分,还有抗生素、激素等;最后一点就是质量要高,要优质优价,东西最终是要放到市场上去的,中国市场做满了,你可以到国际市场上去做。

 

最后我想说,跳出农业看农业。农业不是简单的种地,现代农业已经涉及到气候变化、地球变暖、物种消失……生活当中的保护源头在农业,洒了那么多农药,蜜蜂益虫益鸟也被杀了。农业是环保工程,现在很多地方环境治理,根本不是工业里的点源污染,而是农业的面源污染。农业也是健康工程,好多疾病的源头都在农业,就是生产食物的方法违背了自然规律。在社会发展层面,农业也能带动就业,好的就业可以围绕新的产业链形成,包括源头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乃至国际贸易,我们可以多学习国外的发达经验,把好的经验结合进去,共同带动社会的发展。

 

主持人:

谢谢蒋老师,听了您的回答,我们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又更进一步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重要的教育政策,2019年共有超过800万名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他们深入社会,聚焦现实,走访乡村,发挥专业特长,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这也是中国影响最大,形式最为多元的大学生活动,而各高校团委是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力量,今天现场我们也邀请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团委书记王婷老师,请王老师谈谈咱农大农学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方面,是如何给到同学们更多的支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王婷老师:

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很多同学包括家长一开始对农业的认知还是比较传统的,认为就是种地。当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我们农院的学生,到了学校以后确实也是要种地的,因为我们不能够离开土地,没有了接地气这一条,我们就失去了以后所有发展的基础。本身我是负责就业方向的,我们的同学如果单纯用“种地”来衡量的话,那确实是比较少的,可能更多的是研究生毕业后,到更高层次、更高阶段的农业领域中去工作、开展研究,但从我们的数据分析来看,基本上都是服务于国家的农业农村,服务于“三农”。

 

还有一个层面,就是社会实践。其实学校团委也好,学工办也好,提供了很多项目制的暑期实践、寒假实践的机会。我们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不仅是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另外一方面也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模式的探索。《可持续农业实用手册》的编委里,像朱淑称他们都是我们学院“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专门去农村的项目地扶贫实践,时间基本上是一年,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比如像引种试验田、农民合作社等。从2016年以来,学院组织了很多社会实践小队,比如依托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依托大学生知行计划,派出了很多大学生进入到乡土乡村进行服务,这是我们做的非常亮点的一个地方。还有一个就是现在国家对于思政教育改革提出了“三全育人”的工作,学院也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之一,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是把实践育人这个环节作为一个非常重点的环节纳入到“三全育人”工作当中,我们将实践育人、将指导老师当辅导员、将学生三位一体融合到一起,使学生不仅是下到村里面待一段时间,同时回来以后,再对他进行指导和提升,让学生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像刚才孙老师提到的,我们现在需要的农业人才,不仅需要基础农业知识,还需要更多其他方面知识作为支撑,在这个过程当中,指导教师不仅是我们学院的老师,还有其他学院的教师也会在更多专业上给予支持。从这一方面来看,我相信今后我们在大学生知行计划,在农科学子联合实践方面有望做出更多贡献,让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走入乡土乡村,真正去服务国家的乡村振兴。

 

主持人:

谢谢王老师。高静雅老师,想请您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角度,谈一谈怎么看待中国农业类大学生参与这种专业实践项目?能否根据您的经验给我们广大农业学子提些建议。

 

高静雅老师:

我本人不是学农业专业的,又恰巧在一个农业口的机构工作,所以在工作中,有时候会面临很多短板,比如说遇到像沙漠蝗虫、草地贪夜蛾这些名词的时候,我都是会赶紧回去查资料,去补习一下这个专业知识,也正是这种专业和工作性质不那么匹配,让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农业它是一个非常庞大、覆盖范围非常广的领域。任何人都离不开农业,就像有时候在做国内和国际项目调研,我们发现,抛开农业技术的现象,在农村地区,比如说在中国青海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有70%的劳动力是由女性来承担的;在中国的福建沿海地区,我们想做一个关于农村青年人的就业调研,很难找出18~24岁的青年调研群体,可以看出农村的青年人,农村的妇女,农村的儿童等这些农业延伸出来的社会问题也都是存在的。我希望大学生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复合型人才,也关注一下这些农业问题或者是农业的延伸问题,这样对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农业发展其实是非常有好处的。

 

主持人:

感谢高老师。2020年一件重大的事情就是新冠疫情的爆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对农业生产及贸易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样特殊形势下,路易达孚依然坚持开展了“乡村创变者”项目,并且同学们完成的特别好,实在是非常难得。所以也非常期待听听焦总,为我们讲讲这个项目开展的初衷。

 

焦燕副总裁:

谢谢主持人,也谢谢知行计划和各位专家老师一年来对活动的付出。在今年的疫情下,项目能有声有色的开展下来,并且取得这么丰硕的成果是非常难得的,这也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项目也得到了路易达孚基金会高度的关注。路易达孚是一家欧洲的粮食和大宗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促进农业领域,尤其是未来人才发展和培养,一直是我们的重要使命之一。从13年开始,路易达孚家族创办路易达孚基金会以来,一直致力于在全球为农业尤其是可持续农业人才和知识储备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因此,我们也希望,聚焦于培养未来的农业人才,保证全球的粮食安全。

 

路易达孚基金会在中国创办的“乡村创变者”可持续农业青年项目,也始于路易达孚基金会一直以来的理念,以及跟知行计划的这种契合度。项目最初的几点想法:第一是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从而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在中国,高知的农民可能已经出来打工,离开了农田,所以如何通过项目给大学生,这群未来农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通过大学生又去给农民更好地传播这种可持续发展理念,一直是我们项目的初衷。第二,就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如何从书本到农田,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帮助农业学校的大学生提高对农业知识的认知,增加他们独立思考、独立研究,以及实地处理农业实际问题的经验,也是我们设计项目的一个初衷。再有这个项目也是秉承路易达孚一直以来“在中国,为中国”的理念,希望通过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式,为中国的农业创造一种可持续的价值链,提高中国农业的整体现代化水平。

 

主持人:

感谢焦总,从您的回答中,感受到了您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青年学生的殷殷期待。路易达孚作为全球四大粮商之一,可以说农业学子们都是久仰大名。我下面提出的这个问题,想必很多农业学子都挺关心的,像路易达孚这样的农产品贸易大公司,在招聘青年人才时,会更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特质呢?

 

焦燕副总裁:

路易达孚一直以来的理念之一是多元、开拓、谦逊和承诺,通过这种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来服务于我们的业务,促进人才培养和员工福祉。路易达孚全球有18,000人,这些人才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员工背景多样化,不仅有学农、学工、学金融、经济,甚至还有学历史、人文,可以看出来,我们人才组成的多元化和包容的人才理念。路易达孚有八个业务大平台,六个业务地理上的大区域,每年有超过两百多名员工在各区域之间转换,经常面临新项目、新创想以及新的团队、新的工作理念,所以作为路易达孚的员工,我们对多样化和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创想度和创新力,以及整体的团队合作经验是非常看重的。在今年“乡村创变者”项目中也尽可能的让大学生们去体验这种文化,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员工通过新的技术、新的标准去贴合新趋势来服务于未来整个农业,尤其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我们更看重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必须要踏踏实实把你的创想、对团队任务的负责程度扎扎实实落在实处。

 

我相信路易达孚的这个平台,不管内生性、外延性都能够为员工的发展寻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机会。路易达孚每年的校招计划,会到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吸引不同的人才,我们会选出校招计划中优秀的学子加入路易达孚。我们期待,对路易达孚,并且对农业不管是种植,还是整个产业链发展有兴趣、有意向的青年,积极参与我们的校招计划,大家一起共同为全球的农业发展,尤其为中国的农业贡献一己之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

再一次谢谢焦总,也再次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精彩发言,从可持续农业到青年群体成长和发展,各位老师从多个角度为我们进行了深度的分享,仿佛听了一场免费的大师课,真的是受益匪浅。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据统计,2020年中国青年人口约3.5亿,以高校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社群,作为特定受教育人群,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导向性,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力量。青春,创造乡村无限可能。让我们一起期待,今日的青年们,在未来的乡村振兴道路上,描绘出一张更大、更美好的蓝图。

 

http://p.qlogo.cn/bizmail/iccRdvLibCroV5pS4qI3O1ZGKGgLPEMxqmTKMlnhe0icN7ZWrB94Pwj9Q/

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简称“知行计划”)于2012年正式创立,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学生项目官方平台,旨在推动和帮助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大学生成长发展。截至2020年,“知行计划”已累计发动超过470所高校的7,000余支大学生团队参与,持续开展包括助学支教、环境保护、减贫脱贫、创新创业、乡村调研、专业竞赛、公益传播等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成长发展项目,共有约50万大学生直接参与,使7,000余所乡村学校的300余万师生受益。

知行计划官方网站知行计划官方微信      知行计划官方微博

 

青年影响力研究中心是由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知行计划)联合CSR中国教育联盟、校园行动派,以及中国400+顶级高校的大学生组织系统共同创建。旨在聚焦大学生成长发展、大学生行为趋势、大学生品牌影响力等重点研究领域,通过400+高校的大学生组织系统,深入调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现实需求,为推动和支持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